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日本的温雅、礼貌,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从日本的传统教育来看,他们非常注重礼仪的传承教育。
幼儿园、小学如此,初高中直至大学,到最后走向社会亦是如此,而且还会在自己的社会生涯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行为。
这种行为规范一切都以“不给人添麻烦”为前提,凡事优先考虑他人的立场,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。
从幼儿园开始的礼仪教育
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没有课本。
没有数学、拼音、绘画、音乐这样的课程,更别说英语、奥数了。
有的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(图画书)。
那么教什么呢?
"教孩子们学会微笑待人和说谢谢!"
在日本,无论走到哪里,无论和谁讲话,“微笑”很重要,一个笑容好看的女孩子在日本很受欢迎。
当日本小朋友走出幼儿园的时候,学到的东西远不止笑容和感谢,还有一生的素养。
从幼儿园阶段开始,孩子们被要求遵守许多规范,包括遵守排成一路纵队行走等交通规则、不能在电车或公车上吵闹等礼仪等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日本从小教育儿童在过马路时要高举自己的手臂,让驾驶员叔叔看到自己。
每个儿童都要做到,否则就会被老师批评教育。
孩子从幼儿园毕业时,也会经历一次像大学毕业一样庄重的仪式。
园长、老师、家长以及孩子们都会穿戴正式且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仪式。
这样不仅能留下美好的记忆,还能给孩子一种被重视的感觉。
日本家庭从小对孩子的礼仪教育
除了在学校,在日本家中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。
首先父母就要教孩子礼仪用语、鞠躬和餐桌礼仪等问题进行指导,同时还会手把手的教孩子一些必须学会的行为规范。
例如:我们经常见到的日本人鞠躬;
在日本人的家庭里,孩子要向父母鞠躬,弟弟要向哥哥鞠躬,孩子向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鞠躬时,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才能把头抬起。
餐桌礼仪也是儿童的必修课,日本的父母从小就向孩子详细的讲解餐桌礼仪。
比如饭前必须洗手,上桌坐下后要先双掌合十说“いただきます”后才能开始吃饭。
日本父母不会用年龄等借口,去姑息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,或者在电车地铁里吃东西等不礼貌的行为。
所以在日本你听不到那句耳熟能详的话:“孩子还这么小你跟他计较什么。”
重视礼仪的社会氛围
虽然“礼仪之邦”这句话出自于中国,然而现在恐怕有许多人都不得不承认,这四个字形容日本,可能更为切实。
日本大概是全世界,书店中有大量讲社交礼仪,且这些书总能登上畅销排行榜的国家了。
这些书的种类广泛,包括了教你怎么说话,尤其是正确使用日文敬语的礼仪;教你怎么成为一个有礼貌的成人;教吃饭的礼仪等等。
甚至日本还有“日本礼仪道德协会”这个机构的存在,甚至每年还会举办检定考,颁发分级的资格证书。
走在东京各大车站里,能不时见到关于“你应该怎么做,不要令自己丢脸也不要造成别人的困扰”等礼仪教育海报。
这一系列海报,全年度12个月贯穿同一个主题,每个月更新一次,早从1974年9月起就开始实施,已持续40多年之久,而且还在继续做下去。
这些海报一般通过幽默的反讽形式来提醒人们注意礼仪规范。
后记
相比日本的先“德”教育——即先教孩子做人,再教孩子文化,中国的很多父母更为注重孩子的能力和成绩表现,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并不那么重视。
有人戏言称:日本是幼儿园教做人大学教知识,中国正好反了过来。
而让一个人、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感觉宜人舒适的原因,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来说就是人民素质高低和社会道德的规范。
礼仪的养成,道德的规范。
不仅要靠教育来累积,还要靠环境来塑造。